“软硬”结合,海尔智慧楼宇破解行业难题

2023-04-09 08:43  |  来源:证券之星  |  编辑:杜玉梅  |  阅读量:16895  |  

现代人的一生中,约有90%的时间是生活在楼宇内,建筑作为社会能耗大户,其绿色发展空间和节能潜力巨大。当前,我国能源发展矛盾日益突出,有效降低建筑楼碳排放是助力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

4月7日,2023中国制冷展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举行。围绕节能技术应用,海尔智慧楼宇展出多项科技创新成果。展会现场,海尔智慧楼宇发布了行业首个智慧低碳楼宇大脑、全球首创静压气悬浮中央空调及行业首个千平级空间智慧多联机等智慧节能解决方案。

有数据显示,传统楼宇建筑的碳排放约占国内全社会碳排放比重的22%,是社会主要的碳排放源之一。智慧楼宇因在节能、低碳方面有着明显优势,在不温不火多年后,迎来了政策上的鼓励支持。

《“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推进建筑的物联网应用和智能化改造,工信部《物联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提到加快物联网技术在智慧建筑方面的应用。此外,多省相继发出智慧楼宇发展规划,依托5G网、大数据、数字孪生等技术构建智慧楼宇服务体系。

这是海尔智家新的发力点。海尔智家副总裁、海尔智慧楼宇产业总经理付松辉曾在此前的论坛中公开表示,建筑的节能离不开智慧系统的应用,同时要实现综合能源利用,实现多能互补。

随着现代建筑发展逐步大型化,暖通、照明、电梯等配套系统也不断增多。但与此同时,系统管理难、能耗大、体验差等问题也逐步暴露,禁锢了建筑本身的升级发展。

“暖通有暖通的控制系统,照明有照明的控制系统,电梯有电梯的控制系统,各个控制系统不是真正的智能。”在2023中国制冷展上,海尔智慧楼宇产业企划总监杨宝林表示,传统的控制系统各自为战,互为信息孤岛,缺少统一平台进行联动管理,这就导致建筑本身需要多组运营人员进行分别管理,不仅工作量大,也造成了管理环节的能源浪费。

“所谓的智慧建筑,不是装了多少计算机和传感器。它的核心是大脑,是不同行业间的融合。”清华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江亿在2021中国制冷展上就已指出问题核心。

针对于此,海尔发布的“楼宇大脑”通过生态开放实现了集成管理与跨系统联动协同。据悉,在空气生态创新中心项目中,“楼宇大脑”集成了空调、电梯、照明、水、电、安防等18个子系统、5000+设备点位,实现建设投资降低15%,运维人员减少15%,能耗降低50%的实际运行效果。

软件之外,实现硬件上的技术创新同样重要。海尔智慧楼宇方面表示,公司已独家掌握“双悬浮”科技,该技术将节能引领的磁悬浮和气悬浮空调相结合,弥补了单产品在不同负荷下的能效损失问题。

“以用户的场景为左右,而不是以设备为左右。”杨宝林表示。

在2月的海尔智慧楼宇成果暨新品发布会上,海尔也曾表示类似的策略。“以前行业里面主要是两条技术路线,从硬件切入软件,或者从软件切入硬件,海尔探索出了第三条路径,软硬强强联合,不断强化算法能力,让楼宇环境主动去适应人、服务人。”海尔智慧楼宇产业楼宇智控研究院院长匡付华博士在会上表示。

事实上,海尔早在2014年就推出行业首个云智能中心,可接入传统建筑中的中央空调、地暖、新风机、通风等设备;2016年,海尔建成世界首个中央空调互联工厂,将物联网技术融入全产品系列;2021年,海尔推出行业首个Hai-BMS生态级智慧建筑物联云平台,构建智慧建筑新生态。海尔在智慧楼宇上的动作越来越频繁。

近年来,家电行业持续承压,2022年尤为艰难。海尔智家2022年财报显示,2022年海尔智家实现收入2435.14亿元,同比增长7.2%;归母净利润147.11亿元,同比增长12.5%,虽然仍实现双增长,但增速有所下降,海尔也在寻找新的增长。

跳出商用中央空调的单线竞争,转而进入更为广阔的智慧楼宇蓝海,对海尔来说确实是个不错的选择。《中国楼宇自控白皮书》数据显示,2016至2021年,中国楼宇智能化市场规模逐年上升,存量规模接近5000亿元,新增规模超2200亿元。2021年,中国楼宇智能化市场产值约为7238.2亿元,未来市场发展前景不可小觑。

“向智慧楼宇演进,这是海尔对国家战略发展需求、用户需求的积极响应,也是海尔踏准时代脉搏,保持与时代同行的具体路径。”付松辉曾表示。

据悉,目前,海尔智慧楼宇已在商业地产、轨道交通、工业制造、数据中心等9大场景中应用落地。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上一篇: 寻豆师苦与乐 下一篇:返回列表
ad3